保护性耕作迎来时代力量
保护性耕作迎来2.0时代
解决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拿流量清零不清零的问题来说 2018年6月30日,“环京津冀第二届保护性耕作论坛”在天津成功召开。专家们围绕“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升新农村生态效益”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初步形成如下判断:当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内生机制作用逐步显现,应用推广开启全新快速增长阶段,迎来2.0时代,有望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为提升新农村生态效益做出更大贡献。
论坛由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北京市农机试验鉴定推广总站、天津市农业机械推广总站、河北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总站合作主办,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刘恒新站长,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刘宪会长,天津市农机办胡伟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李洪文主任及行业内专家、农机推广人员、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16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代表们考察了京津冀保护性耕作机具及出苗情况,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发展趋势、推广与产品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保护性耕作是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机械化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治理农田扬尘、防治农田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留茬覆盖,起到挡风固土的作用,大面积实施可有效地减少农田扬尘,防治沙尘暴。秸秆覆盖和深松技术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大雨和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二)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蓄水保墒保温抑制杂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团粒结构,减少土壤板结和退化,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三)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化免耕、少耕和复式作业,简化工序,降低成本。长期实施可有效减少农田用水量,抗旱抗倒伏,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四)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防治秸秆焚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举措。保护性耕作为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有效防止了农民抢农时赶季节焚烧秸秆。大面积实施秸秆还田,使碳元素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从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总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000年,美国工程院评选出影响世界的十大工程技术,其中第七项是农业机械化。在这个基础上,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评选出美国20世纪20大影响人类的农业工程技术,其中第七项就是保护性耕作。
天津农机办副主任胡伟主持了研讨会的第一环节。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刘恒新站长,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汤永禄研究员,河北省农机户技术推广服务总站站长史家益,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站长杨立国,及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武研究员等与会嘉宾,就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发展趋势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现场参会人员就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存在的困惑与嘉宾交流意见。
上个世纪40年代,中国的一批农业专家,开始在四川、黑龙江、江苏等地做免耕播种试验,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机具,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项技术基本上没有推广。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大专家开始引进国外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并进行了大量的本地化试验,找到了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及装备路径,为这项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
内容分页:【1】【2】
潮州看癫痫哪最好沈阳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
淮安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
- 上一篇:保护性耕作是大华的责任权衡
- 下一篇:保持高位的淡水水产品价格有望在入冬后走低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