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文家乡的玉米节能
原创美文|家乡的玉米
我有一段关于玉米的深情,横跨了二十多年,仍牢固无比地镌在我心中。这段与玉米依依相惜的深情呵,这么多年来,纠结我的心扉,细揉我的回忆,让我的平淡无奇的生活从此了玉米的豁达,多了玉米的芳醇,亦多了那么多虽苦涩却又的关于玉米的怀想。
对玉米的怀想,远可溯至我的童年时。依稀记得我正当五、六岁光景时,待地里的玉米的籽粒长得差不多的时候,母亲便掰上几个玉米棒回家煮了吃。当看到热气腾腾的喷着特有的香味的玉米出现在眼前时,口水横流了。
那时候最喜欢吃奶奶做的烤玉米。奶奶踮着小脚,一趟一趟把柴禾抱到灶旁,点火做饭。灶上煮着饭,灶下的火堆里,便埋着玉米棒。玉米棒带叶放进去,小火慢慢地烧。隔一会儿,奶奶便用烧火棍把玉米棒挑出来,敲敲也不难做到,翻翻,再放进去。浓郁的香味在烟火的炙烤中慢慢飘散出来,勾得我的馋虫上窜下跳。等不及了,便催着奶奶剥开看看,万一里面烤糊了呢?奶奶只是笑,并不急,仍然小火慢烤,直到玉米外面的绿衣变成焦黑色,才扒出来。剥开,里面的玉米粒焦而不硬,一口啃下去,是那么馥郁的香啊,和着淡淡的烟火味,清香绵长。
我的故乡在庄浪万泉,乾隆《庄浪志略》称:庄邑土瘠民贫,务从质朴,尤有唐魏之遗风。 桃月,大地复苏,万物竞晖。人们就开始点种玉米啦。黄土高原,两头牛拉着铧犁,一个人们在前面赶着在前面耕地,后面一个人们顺着垄沟,按照一尺远的株距,细心地一粒或者两粒点播在垄沟,牛在返回耕地的时候,既耕了地又覆盖了玉米种子。看着人们熟练的劳作,感觉他们不仅仅是在点播种子,而且是在点播希望、快乐与幸福。
玉米是不会嫌弃土地的贫瘠的,像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那么忠诚,一但接触到土壤,它们就会去吸饱水分,做着发芽的准备。玉米的发芽是有哲理的,首先发根芽,把鲜嫩的根系深置于土壤,吸足大地母亲的乳汁才开始发苗芽,太阳早已经把地面嗮的暖暖的,就等着粗壮的嫩苗钻出来向它问好。
最初发芽的玉米苗是稚嫩的,像怯生生的幼儿,若是早晨去看它们,满身沾着晶莹的露珠,还带着阳光和晨雾制造的迷蒙感,让人不由地多几分怜爱,但也让人担心它们经不住风雨的洗涤。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它们自从钻出土地就有了休戚与共的默契,总是手牵着手、肩并着肩站着,犹如一支朝气蓬勃、富有纪律的队伍,谁都不愿意辜负给予它们款款深情的辛勤农人和厚重土地,都计划着以加倍的努力回馈这份关爱。
嫩玉米苗齐刷刷的钻出了地面,人们在这个时候还不会闲下来,每天观察着出苗情况,缺苗的地方及时地补上,为补的苗窝浇上水吃一点偏饭,让它们尽快发芽成长。等地里的玉米苗长到一寸高,人们就开始给它们间苗了。这个时候的太阳还不到烈日炎炎,人们会脱了鞋袜,踩在暖暖的地皮上,享受着大地的按摩。手中的锄头儿像在苗群中跳舞,准确无误地把多余的苗锄掉,为独苗培上土,为玉米苗的茁壮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锄过头遍玉米地以后,人们就期盼着劈头盖脸下一场雨啦。雨儿在人们的盼望中来了,苗儿贪婪地张开小嘴喝着雨水,根儿不失时机的往土壤的深处猛扎。在湿润润的土地里,它们快乐的摇头晃脑,叶子越长颜色越黑绿绿的,明亮的叶子像涂了一层油似的。
仲夏,太阳的温度是越来越毒,早晨还是鲜灵到了中午嗮的病恹恹的玉米苗,只有无奈地看着没有云丝的天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玉米苗不会怨天怨地,它们继续把根子往深处扎,干裂的叶儿在晚上吸着露珠。
进入了雨季,玉米苗经过了旱季苗儿敦实了许多,老天是三天一场雨,五天一场雷,卯足了劲的玉米苗拼命地生长。玉米生长的速度惊人,走在乡间小路上,似乎能听到拔节的声响。人们高兴的晚上睡不着觉,他们要在静寂的玉米地,听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玉米杆儿拔节发出来噼噼啪啪的声音。
不久,玉米高过了人头,叶子向左右伸展,相互交错,若即若离,构成一张密密麻麻的,形成一片千军万海。高处看,满眼绿色,望不到边,不见一丝黄土。路上走,两侧士兵林立,阴森恐怖,深不可测。如果你来自城市,或者没有伺弄过庄稼,即便是白天,在没有行人的乡间小路上,你也会渗出一身冷汗,担心玉米地里忽然蹿出持刀的坏人、呲牙咧嘴的或者狰狞可怕的庞然大物,挡住你的去路。玉米和人们一样温和、朴实和善良,除了抗日战争时期,玉米地里从来藏不住秘密。
随着玉米杆长的超过人的头顶,它们开始孕育玉米棒了,在离地面七、八片叶子的叶根,慢慢地努出一个小尖尖,没有几天功夫棒稚儿就长的有模有样了,在棒尖儿吐出来细丝的同时,玉米杆头上的雄穗也开了花,一个个黄绿色的小喇叭,随风洒出了黄色的花粉,玉米棒子上的胡须粘满了花粉,你可不能小看胡须的作用,它们受了精玉米才有籽粒。
这个时候,玉米已经长高,庄稼地里密不透风。若赶上桑拿天,要钻进玉米地里弯腰低头一棵一棵地施肥,那般闷热与酸痛简直无法形容,汗水不只是浸透衣背,而是浸透全身,整个衣服黏黏地裹在身上;头上脸上沾满玉米花粉,汗水伴着花粉流入眼中,火辣辣的疼;胳膊和手则常常被玉米叶子划出一道道血印子,汗水一浸,其滋味不难想象。那个时候最渴望的,就是赶快干完一趟,好到地头上喘口气。到了地头,纵然是在太阳底下暴晒,依然觉得清爽无比。每每想起这个场景,我就想,所谓幸福,其实是没有什么绝对标准的,不过是从比较中获得,完全看你以什么作参照系。
还有一种农活干起来也比较闷热,就是到玉米地里拔草,拿回家喂猪养羊,余下的晒干、垛好。这是所有乡下孩子都干过的。不过,拔草时偶尔也会有意外惊喜。比如找甜棒。成熟了的玉米地里,会有极个别的没长出玉米棒子,这种玉米的秸秆与众不同,泛着红色,光滑顺溜,且比正常秸秆要细一些。折断,去其皮,嚼来味若甘蔗,盖因没结下玉米而把糖分都到了秸秆中。
初夏时节,我们会忍受着叶片的锋利,在青纱帐里尽情玩过家家、躲迷藏,偶尔口渴了会掰一只玉米棒头或是玉米杆吃,那些尚未成熟的玉米饱含着甜甜的浓浆切莫感情用事,像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可口;那些青色的玉米杆犹如甘蔗,带着几分甜几分涩,常常搞得我们咬破了舌头、弄伤了牙齿。
经过小秋的玉米棒开始展现出它的成熟,人们在地里拔草的间隙,忘不了掰几个嫩玉米棒子回家,让娃娃尝个鲜。母亲会把新刨的洋芋和嫩玉米棒子,焖在一个锅里,准备好油炝红辣椒和腌菜,等听到锅底熬干了水,发出了丝丝的声音后,知道焖熟了,一揭开锅盖满屋子都是香甜的味道,咬一口香甜的嫩玉米棒,吃一口开花爆裂的新洋芋,再就一口油炝红辣椒腌菜,那个美劲用文字是无法描写出来的。
玉米将成熟时,我与玉米的故事又要在旷旷的原野上倾情上演了。邀上几个同党放学后,猴子一般穿进玉米地里,去寻觅成熟的果实不多时,一堆火就生起来了,好多个还没有剥去包衣的玉米被塞到了火堆下,我们不断地往上添加柴薪,不出十分钟,香喷喷的烤玉米就光鲜出场了,顾不上烤玉米的滚烫了,双手一捧,牙齿一咬,满满的一口又嫩又烫的玉米粒,那感觉日后想起来应该是要用爽字来形容的吧。
进入了桂月,太阳像疲惫了许多,没有了往日的炎热,秋飘然而至。阳光染黄了玉米地,玉米棒头也变得结结实实。掰玉米是件辛苦的工作,除了太阳暴晒外,还要经受叶子的刺划。先把玉米棒子掰下来,再拿镰刀砍下玉米秸秆。人们把玉米杆也拉回了家,它可是冬天牛羊的好饲料,做饭取暖也离不开玉米杆的。
那时村庄里,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堆满了玉米。因为这些天一直没有下雨的迹象,人们在渴望一场甘霖的同时,仍可以轻松地坐在院子里剥苞米。
记忆中的秋天,每天晚上饭后,我们都在剥玉米棒子,收音机里播放着刘兰芳讲得评书《杨家将》我们边听边愉快地剥着,并比赛着谁剥得快谁剥得慢,纵使汗如雨下也丝毫不嫌工作的枯燥单调。偶尔我们会用玉米柔软的长缨做胡子道具,有的装成报国尽忠的杨继业,有的装成武艺高强的杨六郎,有的装成坏事干尽的潘仁美,就在家前屋后演绎忠良和奸佞斗争的故事。
玉米刚刚晒干,村里就会来爆玉米花的师傅,只要听到吆喝,奶奶就会给我们舀上两碗玉米粒,带上煤,与伙伴们一起跑去爆玉米花。爆玉米花的师傅把玉米放在一个中间粗两头细的圆形机器里,撒上一些糖精,盖好,下面烧着火,用手不停的转动机器,过了15分钟左右,他就把一口袋放在机器的风口处,只听得轰的一声,吓得我们都用手捂住了耳朵,闭上了眼睛。等我们睁开眼就会看见小粒的玉米变成了一朵朵小小的白花,装满了袋子。回家用塑料袋包好,饿了,就拿出来吃。那是我们小时候最好的零食了。
搓玉米粒是件比较麻烦的事,晒干了的玉米棒子堆得小山似的,要一粒一粒搓下来。这活儿不累,但要有耐性。先用工具杵掉几行,把两个棒子合在一起搓,随着相互摩擦碰撞、挤压揉搓产生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发挥作用,玉米粒就哗啦哗啦地掉下来。
玉米虽属粗粮,但因油的含量较高,所以吃起来香喷喷的。若发酵后再掺入些豆面做成饼子或窝头,则口感更香,极富营养。玉米粥也是个好东西,我酷爱喝它。在我的生命年轮里记录着玉米面糊糊,玉米面馍馍、玉米窝窝,玉米面发糕,玉米搅团、玉米面散饭,玉米面凉粉鱼,爆米花,它陪伴着我走过了童年时代。
其实,在故乡,玉米散饭是最平常、最普通的饭食。尤其在每年天气变冷的时节,是人们最喜欢吃的。秋收之后,第一件便是挑选一些颗粒金黄,光泽好的玉米棒,剥玉米粒、晾晒,加工磨玉米面。寒冬时节,雪花飞舞冷气逼人,人们把玉米散饭做的稀稠合适,坐在暖炕上,一手捧碗,一手拿筷,时而用筷子撩起一小块,伸脖接入口中,时而沿着碗边缩脖而慢慢啜之,食时都不能太快,快了会烫了舌尖,一口散饭一口菜,吃的浑身发热,酣畅淋漓,完全感觉不到一丝寒冷。
玉米既能煮也能烤,能炒也能烧,能研碎也能磨面。用它做炒菜,煮稀饭,做面鱼子,打搅团,能开胃通脾,百吃不厌。
玉米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沿安第斯山麓一带,学名:Zea mays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按颜色分为黄玉米、白玉米、黑玉米、糯玉米、杂玉米等,玉米素有长寿食品的美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及多糖等,具有高营养、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经常吃着满盘满碗的珍馐佳肴,但还恋着散发出浓厚芳香的玉米。它虽是乡间村野的饱腹之物,看起来粗俗土气,难登大雅之堂,但它和人的乡情乡味紧密的相连在一起。它那纯朴的滋味,质感的幽香,都会让人魂牵梦绕。特别是客居在外时,往往更加思念…
我感激玉米,感悟品味玉米,它的一生蕴藏着一种朴素的奉献精神,它没有虚荣、贪婪,只有坚强、忍耐、冷静,它用一种特殊的言语,向人类传达着教诲与境界,荡涤着人们心灵的浮尘。
田文华,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现供职于甘肃省某委员会。业余时间撰写百余篇小说、散文等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报刊发表。作品被收编入《读者》《神州魂》等书籍,先后发表作品1000余篇,出版书籍2部,多次获军地各类、文学奖。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玉米
玉米(拉丁学名:ZeamaysL)是禾本科玉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玉蜀黍、棒子、包谷、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芦、大芦粟,潮州话称薏米仁,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秆直立,通常不分枝,基部各节具气生支柱根。叶鞘具横脉;叶舌膜质,叶片扁平宽大,线状披针形,基部圆形呈耳状,无毛或具疵柔毛,中脉粗壮。颖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后露出颖片和稃片之外,其大小随生长条件不同产生差异。雌雄同株异花,花果期秋季。我国玉米的栽培历史大约有470多年。目前我国播种面积在3亿亩左右,仅次于稻、麦,在粮食作物中居第三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为一重要谷物。玉米味道香甜,可做各式菜肴,如玉米烙、玉米汁等,它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
宝宝脾虚日照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
蚌埠白癜风重点医院
- 上一篇:梦见监狱节能
- 下一篇:巨蟹座的恋爱萌芽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