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被现实隐藏的真相评罗贝托波拉尼奥物业
以及进水口和水槽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在我们所生存或目睹的真实世界里,并不是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很多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以某个作家或某本书的名义相聚——他们交谈和辩论,并为交谈和辩论中所产生的“火花”兴奋不已,他们试图在某个文学的分枝上徒步,并因有所前进或收获而欢呼雀跃,那一刻,窗外的冬天可以退得远远的,连生活本身都只沦为摆设或背景。也许是因为它的魔幻性,或者文学之外的某种力量,智利著名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使这一切得以发生和呈现。
波拉尼奥善于将文学写作行为本身变幻成一个遍布兴奋点的迷局,甚至连作者都可以消失掉,成为“一位仅仅接受一部杰作指示的秘密作家”。从这个层面上说,《2666》的写作结构宛如一道道迷宫:前4部分(“文学评论家”、“阿玛尔菲塔诺”、“法特”、“罪行”),不同国籍、职业、社会地位的各色人等,围绕阿琴波尔迪这个神秘人物和墨西哥一起骇人听闻的连续奸杀妇女案展开,“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性的善恶在各种背景下的交锋展现得淋漓尽致。到第5部分(“阿琴波尔迪”)该揭示谜底了:小说开篇介绍的阿琴波尔迪到底是谁?原来,他曾经参加“二战”,与家人失散,他目睹酷刑,无数残忍的杀戮场景让他终身难忘,他开始写作……他被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高度认可与关注,文坛间传闻他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于是,波拉尼奥用压缩20世纪复杂历史加黑色幽默的语调,讲述了隐逸作家阿琴波尔迪“书里书外”离奇的一生,同时也交待了连环奸杀女性案与他的关联:犯罪嫌疑人之一正是他的外甥。
“混杂”的故事在波拉尼奥笔下一气呵成。但《2666》的迷人之处更在于叙述者如同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笔下的“巴比代尔”们一样,经常不知疲倦、不加节制进行“叙事外溢”,在任何一个意想不到的时间节点、任何一个尽管是极度“打酱油”的角色身上,都能伸展出一大段上天入地、博古通今、无比炫技的“废话”来。不仅如此,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对文学的“自我指涉”:书里的人物很多都是作家、评论家、诗人、和形形 的文学爱好者甚至文学“骨肉皮”——有些是虚构的,有些却是或知名或生僻的真实人物;同时,行文中还裹挟了大量其他的著作,譬如《胡安娜修女的烹饪书》、《奥伊金斯是阿劳科人》、《欧洲沿海地区的动植物》、苏联犹太作家安德烈的秘密手稿等等,这些著作尽管很多都和作家阿琴波尔迪的全部作品一样纯属杜撰,但其中也不乏僻典;另外,还掺杂了很多关于文学的思辨,譬如对科塔萨尔“主动阅读”的调侃、对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的辨析、对“激流般不完美的巨著”的肯定等等。
林林总总的虚实夹杂及对文学的高强度“自我指涉”使得《2666》成为英国作家劳伦斯·斯特恩《项狄传》所开启的“元小说”系列中颇为鲜活的一部。与此同时,这也让波拉尼奥和他所“膜拜”的博尔赫斯在广博的阅读谱系之外有了更多的相似性:博尔赫斯在短篇小说中通过评述虚构作品所达到的“文学的二次方”效果,被波拉尼奥在《2666》这样的大部头中无限放大。如果说博尔赫斯因为真真假假的“互文性”而获得了“作家们的作家”的称号,那么波拉尼奥所书写的就是“文学中的文学”。早在200 年之前,在预感到去日无多时,波拉尼奥曾开玩笑地说,“我的名声在死后。”这句话如今确实成为了现实。
南通妇科医院哪家好南宁医院妇科治疗哪家好
重庆男科哪家医院好
- 上一篇:追寻生命的足迹
- 下一篇:他的身影 在昏黄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