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特色的养老居住模式.鼓励
也感染了其他科别的医生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老龄化有着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增速快、高龄化趋势明显、未富先老、少子化等特点,造成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养老模式、养老服务、居住和医疗保障等方面都需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途径。
居家养老的主流养老模式
在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影响下,大部分老年人更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或邻近子女独自居住,这不仅可以尽享天伦之乐,而且也更容易实现家庭内的代际互助,方便老年人帮助子女照顾孙辈、子女照顾父母。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6年对我国九大城市老年人口居住状况和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85.05%的老人仍选择晚年在家居住,只有6.69%的老人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如图1所示。
养老机构不足
未富先老和快速老龄化的国情使得养老机构不足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绝对数量不足——即与国际上老年人口入住老年机构4%~6%的比率相比,我国目前养老设施所提供的床位数与老年人的比率仅为1%左右;其二是有效供给不足——目前国内建设的养老设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豪华型的,即面积标准比较高,区位也比较好,但价格高得普通人难以接受;另一种是平民型的,即价格可以接受,标准一般,但离市区太远,老人出行很不方便。因此,这两种类型的养老设施都存在一定的“门槛”,把相当数量的老人拒绝在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真正发挥作用的养老机构并不多的现实。
国际经验借鉴
事实上,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80年代先后步入老龄化社会后,都先后出台了老人福利措施和养老政策法规,也先后经历了从设施养老、照护残病困难老人转向完善老年人住宅供应和社区护理、养老福利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发展历程。早期推广的设施养老模式暴露出各种问题,如医疗服务资源的过度投入、老人原有住宅资源的浪费、远离原有环境、对老人身心不利等。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各国在老年人比例上升到一定的阶段后,欧美、日本等国家开始关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推行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即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养老服务,形成覆盖广泛、种类多样的老年居住建筑和服务设施体系。各国的养老模式都逐渐由设施养老向居家养老的模式转变。
基于上述国情和国际经验,以及考虑我国传统居住文化的特点,国家和地方政府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障政策——即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并提出构建“907 ”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实现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顾服务养老, %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可以看出,无论从政策角度、养老意愿角度还是发展趋势,居家养老将成为我国老人主要的养老方式。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居家养老需求,适应老年居住需求的住宅建设量会越来越大,如何在建设领域解决老年居住问题迫在眉睫,这同时也为老年地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成都治疗癫痫病哪家好绥化治疗牛皮癣好方法
南昌治疗盆腔炎费用
- 上一篇:掘金商业综合体时代.源泉
- 下一篇:专访梅西鼓励